細說(shuō)漢字:圃
孔子在《論語(yǔ)》中說(shuō)過(guò):“吾不如老圃。”這是說(shuō),我不如種菜的老農?!边@個(gè)“圃”字,我們從甲骨文①的形體看,其下部是眾多的方框菜田,其上部長(cháng)出了兩棵菜苗。所以“圃”字的本義是種植蔬菜瓜果的園子。金文②則把甲骨文的形體簡(jiǎn)化了一下,并在周?chē)恿藗€(gè)方框表示圍墻。到了小篆③則把其中的苗圃形偽變?yōu)椤案Α?這就變成了內聲(甫)外形(囗)的形聲字“圃”了??瑫?shū)④則是直接由小篆的形體變來(lái)的,也是外形內聲的形聲字。
《周禮?天官?大宰》:“園圃,毓(育)草木。”這就是用了“圃”字的本義。也就是說(shuō):園圃是繁育草木的地方。孟浩然《南山下與老圃種瓜》詩(shī):“先人留素業(yè),老圃作鄰家。”這里的“老圃”是把老菜農稱(chēng)為“老圃”。
這個(gè)字的讀音要注意:有的人把“圃”讀為“甫”,這不完全對。因為“甫”讀二音:1.當“開(kāi)始”講或作人名用時(shí)應當讀fǔ(斧);2.作地名用時(shí),則應讀pǔ(普),如甫田(亦作“圃田”)??墒恰捌浴弊种皇且粋€(gè)讀音,即讀pǔ(普),而不能讀fǔ(斧)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(shuō)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口,甫聲。商代文字作,從田、從屮,像長(cháng)有菜蔬之地。西周文字作
,加“口”表示地有界圍;或作
,從口,尃聲(先秦古文字“尃”上均從“
”,從“甫”作者始見(jiàn)于《說(shuō)文》小篆。參見(jiàn)寸部“尃”字條)。戰國文字作
,“
”中之“
”聲化為“
”(父)?!墩f(shuō)文》小篆改為從口、甫聲之“圃”,為后世文字所本。本義指菜園子。《說(shuō)文》:“圃,種菜曰圃。”《玉篇?口部》:“圃,菜園。”《詩(shī)?齊風(fēng)?東方未明》:“折柳樊圃,狂夫瞿瞿。”毛傳:“圃,菜園也。折柳以為藩園。”后也指種植花草、果木的園子。引申指種菜,也指種菜的人。《論語(yǔ)?子路》:“樊遲請學(xué)稼,子曰:‘吾不如老農?!垖W(xué)為圃,曰:‘吾不如老圃?!?/strong>”何晏集解引馬融曰:“樹(shù)菜蔬曰圃。”又比喻事物叢集之處。漢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修容乎禮園,翱翔乎書(shū)圃。”(冀小軍)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www.songdeshuju.com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