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(shuō)漢字:赤
“赤日炎炎似火燒”的“赤”字本是個(gè)會(huì )意字。甲骨文①的上部是個(gè)“人”(大),下部是“火”,人被火烤紅了。金文②與甲骨文的形體結構完全一致,只是變得筆形粗壯。③是小篆的寫(xiě)法,仍然是上“人”(大)下“火”??墒堑搅丝瑫?shū)④就把“大”變成了“土”,“火”也不像“火”了。
“赤”字本為“被火烤紅”之義,所以后世以“赤”為“紅”,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(shù)?種椒》:“色赤椒好。”從“紅”又可以引申為“純真”、“忠誠”,如李白《與韓荊州書(shū)》:“推赤心于諸賢之腹中。”成語(yǔ)有“赤膽忠心”。從“紅”又可以引申為“光”或“光著(zhù)”,如杜甫《早秋苦熱》詩(shī):“安得赤腳踏層冰。”這個(gè)“赤腳”也就是光著(zhù)腳的意思。赤膊、赤身裸體中的“赤”字也是“光”的意思。
請注意:在古代表示紅顏色的有好幾個(gè)字,如赤、朱、丹、殷(yān煙)、絳、紅、緋等。如果按照由淺及深的不同程度而排列的話(huà),那么這七種紅應該是這樣:紅、緋、丹、赤、朱、絳、殷?!爸臁笔腔鸺t,“絳”是深紅,“殷”是黑紅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(shuō)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(huì )意字。從大,從火。甲骨文、金文字形均為上“大”、下“火”;《說(shuō)文》古文“大”變“炎”,“火”變“土”;小篆仍作上“大”、下“火”:到楷書(shū)時(shí),“大”變成了“土”,“火”中間拆成了兩豎筆,再也不像“火”字了。本義為火紅色。《釋名·釋采帛》:“赤,赫也,太陽(yáng)之色也。” 《合集》29418:“癸丑卜暊貞:左赤馬其(利)不烈?” (問(wèn)左邊的紅色馬匹是不是快而不烈)西周早期麥方鼎有“麥賜赤金”,赤金,指紅銅。西周中期衛簋有“賜赤市(黻)攸(鋚)勒”,赤黻指紅蔽膝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周人尚赤,大事殮用日出。”據五行之說(shuō),南方屬火,故又以赤為南方之色,《說(shuō)文》:“赤,南方色也。”初生的嬰兒全身呈紅色,故叫做赤子。赤子是光著(zhù)身子來(lái)到人世的,因此“赤”可引申為光著(zhù)、空著(zhù)、裸露、一無(wú)所有等義。紅色象征熱烈,故“赤”又可比喻為忠誠、純真、專(zhuān)一等義,可用來(lái)象征革命。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www.songdeshuju.com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