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(shuō)漢字:炎
“炎”字是個(gè)會(huì )意字。甲骨文①的上下兩把大火,火光沖天,表示火旺。②是金文形體,同樣是兩把大火。③是小篆形體,同甲骨文的形體更為接近。④是楷書(shū)形體,由小篆直接演變而來(lái)。
“炎”字的本義是“火盛”,后又引申為“燒”,如《書(shū)經(jīng)?胤征》:“火炎昆岡,玉石俱焚。”“昆岡”是古代傳說(shuō)中的產(chǎn)玉之山。也就是說(shuō):火燒了昆岡,玉石全部被焚。由“燒”又可引申為“灼熱”,如《水滸傳》第十六回:“赤日炎炎似火燒。”假若“炎炎”當“言論美盛貌”講的時(shí)候,那么就要讀為(tán談),如《莊子?齊物論》:“大言炎炎。”這就是指言論多而美的意思。
“炎”也與“焰”通,當“火苗”講,如《后漢書(shū)?任光傳》:“火炎燭天地。”這里的“燭”字當“照”講。這也就是火光照天地的意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(shuō)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(huì )意字。從二火,會(huì )大火之意。本義為火光上升,讀作yán。《說(shuō)文》:“炎,火光上也。”《書(shū)·洪范》:“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。”可泛指焚燒。《書(shū)·胤征》:“火炎昆岡,玉石俱焚。”由焚燒引申為熱、極熱,如“炎熱”、“炎夏”;由熱喻指炙手的權勢?!把住边€假借指炎癥,即身體某部分發(fā)生紅、腫、熱、痛等的癥狀,如“肝炎”、“腦炎”、“傷口發(fā)炎”。又讀作 yàn,義指火光、火焰,這一意義的“炎”后作從炎、臽聲的“燄”。清徐灝《說(shuō)文解字注箋》:“炎、燄,古今字。”商周甲骨文、金文中用為人名或地名,字形為上下兩“火”,以后結構、字形與甲骨文一脈相承。(郭小武葉青)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www.songdeshuju.com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