嶽 詳細解釋
詳細字義
◎ 嶽
名
(1) (會(huì )意。從山,從丘。古文字形,象兩座高大的山峯形,表示高山大嶺。“嶽”字從山,獄聲。本義:高大的山)
(2) 特指名山“五嶽”或“四嶽” [high mountain]
嶽,東岱、南霍、西華、北恆、中泰室,王者之所巡狩所至。從山,獄聲。古文從山,象高形,今作嶽。——《說(shuō)文》。按,唐虞四嶽,至《周禮·大宗伯》,始有五嶽之名。
崧高維嶽,駿極於天。——《詩(shī)·大雅·崧山》
(3) 即東嶽泰山、西嶽華山、南嶽衡山、北嶽恆山、中嶽嵩山。又如:嶽宗(五嶽之中的嵩山);嶽帝(東嶽泰山之神、東嶽大帝的簡(jiǎn)稱(chēng));嶽華(西嶽華山);嶽廟(五嶽之神的廟宇。特指東嶽廟)
(4) 高大的山 [high mountain]
二女感於崇嶽兮。——《思玄賦》。注:“山也。”
山嶽潛形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陽(yáng)樓記》
又如:嶽阡(山上墓道);嶽秀(山嶽秀麗);嶽峙(謂如高山聳立);嶽神(山神);嶽鎮淵停(如山嶽屹立,如淵水停滯,多形容人堅定沉著(zhù))
詞性變化
◎ 嶽 Yuè
名
(1) 姓
嶽 國語(yǔ)辭典
-
高山或山的最高峰。如:「三山五嶽」。唐·李白〈古風(fēng)〉詩(shī)五九首之四:「藥物秘海嶽,採鉛青溪濱?!?/span>宋·陸游〈秋夜將曉出籬門(mén)迎涼有感〉詩(shī):「三萬(wàn)里河東入海,五千仞嶽上摩天?!?/span>
-
姓。如明代有嶽崇。
〔古文〕岳【唐韻】五角切【集韻】【韻會(huì )】【正韻】逆角切,音鸑?!菊f(shuō)文】東岱,南霍,西華,北恒,中泰室,王者巡狩所至。從山獄聲?!景谆⑼ā繋[之爲言桷也。桷,考功德,定黜陟也?!緭P子·法言】川有瀆,山有嶽?!驹?shī)·大雅】崧高維嶽?!驹?shī)詁】山高而尊者嶽。唐虞四嶽,至周始有五嶽?!緺栄?middot;釋山】河南華,河西嶽,河東岱,河北恒,江南衡?!竟]】衡山,南嶽。
又霍山爲南嶽,卽天柱山,潯水所出?;艉饩銧懩蠋[也?!菊滞ā堪吹乩碇?,衡山在長(cháng)沙湘南縣,故曰江南衡。若天柱在廬江潯縣,則江北矣。亦曰南嶽者,漢武帝以衡山遼曠,移其祠於天柱,亦名天柱爲霍山。衡霍其實(shí)一山,衡山名霍。猶泰山一名岱也。
又嶽嶽,長(cháng)角貌?!厩皾h·朱雲傳】五鹿嶽嶽,朱雲折其角。
又姓?!菊滞ā繋[敏。見(jiàn)廣西志。
又通作岳【書(shū)·堯典】帝曰:咨,四岳?!緜鳌克脑?,官名。一人而總四岳諸侯之事也。
又州名。本巴州,隋曰岳州,以天岳山名,山在洞庭湖。
又葉虞欲切,音玉?!静苤?middot;責躬詩(shī)】願蒙矢石,建旗東嶽。庶立毫釐,微功自贖?! 炯崱炕蜃?span style="display:inline-block;position:relative;width:18.0px;height:21.6px;vertical-align:middle;">?!驹?shī)·崧高維嶽註】又作。字原作下山。
東,岱;南,靃;西,華;北,恆;中,泰室。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。從山獄聲。岳,古文象高形。五角切
(嶽)東岱、見(jiàn)下。南靃,南靃者,衡山也。在今湖南衡州府衡山縣西北。風(fēng)俗通曰:衡山一名霍山,爾雅釋山曰:霍山爲南嶽,尚書(shū)大傳,白虎通皆舉霍山,毛傳則曰:南嶽,衡。許宗毛者也。曰南霍,正皆謂今湖南之衡山。卽漢地理志長(cháng)沙國湘南縣東南之禹貢衡山也。封禪書(shū):漢武帝元封四年,巡南郡,至江陵而東,登禮灊之天柱山,號曰南嶽。此郭景純所謂武帝以衡山遼曠,移其神於天柱者,葢自是天柱始有霍山之名。而衡山不曰霍山矣,許言霍者,從其朔偁也。天柱山者,今安徽六安州霍山縣南之霍山是也。西華,見(jiàn)下。北恒,爾雅曰:恒山爲北嶽。毛傳曰:北嶽恒,禹貢,職方之恒山也,在今直省定州曲陽(yáng)縣。中大室。大各本作泰,今正。古書(shū)大字,俗或讀他葢切。改爲太,又改爲泰,葢不可正矣。爾雅曰:嵩高爲中嶽。封禪書(shū),郊祀志皆曰:中嶽,嵩高也。按禹貢曰外方,左傳曰大室,國語(yǔ)曰崇山,崇之字亦作崈,亦作嵩,故崇山亦曰崈高山,亦日嵩高山。地理志:潁川郡崈高縣武帝置,以奉大室山,是爲中岳。古文以崇高爲外方山也。大室,崇高錯舉??梢?jiàn)一山數名,卽河南,河南府登封縣北之嵩山也。王者之所?巡狩所至。?,用也。王者所用至此而巡狩也。巡狩者,巡所守也。天子適諸侯曰:巡狩,按堯典。二月至于岱宗,五月至于南嶽,八月至于西嶽。十有一月至于北嶽。不言中嶽也。而封禪書(shū),郊祀志述堯典皆云:中嶽,嵩高也。何氏注公羊則偁堯典。而補其文曰:還至嵩,如初禮。應劭風(fēng)俗通則曰:中嶽,嵩高也。王者所居。故不巡焉。其說(shuō)乖異。從山。獄聲。五角切。三部。
()古文。象高形。今字作岳。古文之變。
嶽 音韻方言
國際音標 jy??? 唐代讀音 *ngak日語(yǔ)讀音 TAKE韓語(yǔ)羅馬 AK現代韓語(yǔ) ?
客家話(huà) [客英字典] ngok8 [沙頭角腔] ngok8 [梅縣腔] ngok8 [海陸腔] ngok8 [客語(yǔ)拼音字匯] ngog6 [臺灣四縣腔] ngok8 [寶安腔] ngok8粵語(yǔ) ngok6
近代音 影母 蕭豪韻 入聲作去聲 嶽小空;影母 歌戈韻 入聲作去聲 嶽小空;中古音 疑母 覺(jué)韻 入聲 嶽小韻 五角切 二等 開(kāi)口;上古音 黃侃系統:疑母 屋部 ;王力系統:疑母 屋部 ;
嶽 字源字形
| 甲骨文 | 楚系簡(jiǎn)帛 | 說(shuō)文 | 楷書(shū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