顰 基本解釋
顰 詳細解釋
詳細字義
◎ 顰
動(dòng)
(形聲。從頻,卑聲。本義:皺眉) 同本義 [knit the brows]
猶如含顰望巡狩,九疑如黛隔湘川。——唐· 李羣玉《黃陵廟》
又如:顰眉(皺眉);一顰一笑;顰笑(皺眉和歡笑);顰蛾(皺眉);東施效顰(西施病心而捧心皺眉,其裏醜女以爲美而模仿)
詞性變化
◎ 顰
形
憂(yōu)愁 [sad;worried]。
如:顰呻(憂(yōu)愁嘆息)
常用詞組
【漢典】
顰 國語(yǔ)辭典
動(dòng)
-
皺眉。如:「顰眉」、「顰蹙」。唐·李白〈怨情〉詩(shī):「美人捲珠簾,深坐顰蛾眉。 」唐·李賀〈夜坐吟〉:「西風(fēng)羅幕生翠波,鉛華笑妾顰青娥?!?/span>
形
-
皺著(zhù)眉頭,憂(yōu)愁不樂(lè )的樣子。唐·駱賓王〈王昭君〉詩(shī):「古鏡菱花暗,愁眉柳葉顰?! ?/span>
【漢典】
《說(shuō)文解字》
涉水顰蹙。從頻卑聲。符眞切文二
《說(shuō)文解字注》
(顰)涉水戚也。戚古音同蹴,迫也。各本作蹙,誤。顰戚,謂顰眉蹙頞也。許必言涉水者,爲其字之從瀕也。從。卑聲。符眞切。按從卑聲,則古音在十六部。易:頻復。本又作嚬。王弼、虞翻、侯累皆以頻蹙釋之。鄭作。陸云音同。按諸家作頻,省下。鄭作,省上頻。古字同音叚借,則鄭作爲是。諸家作頻,非。顰本在支韻,不在眞韻也。自各書(shū)省爲頻,又或作嚬,又莊子及通俗文叚矉爲顰,而古音不可復知,乃又改易音義云鄭作。幸晁氏以道古周易、呂氏伯恭古易音訓所據音義皆作卑,晁云:卑,古文也。今文作。攷古音者得此,眞一字千金矣。
【漢典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