饙 國語(yǔ)辭典
動(dòng)
-
蒸飯,米煮半熟後以箕漉出再蒸熟。清·朱駿聲《說(shuō)文通訓定聲·屯部》:「饙,滫飯也。如今北方蒸飯,先以米下水一涫漉出,再蒸勻熟之。下水涫之曰饙,再蒸之曰餾?!?/span>《詩(shī)經(jīng)·大雅·泂酌》:「挹彼注茲,可以饙饎?!?/span>
【漢典】
(說(shuō)文解字未收錄“饙”字頭,請參考“
??”字:)
《說(shuō)文解字》
滫飯也。從食聲。饙,或從賁。
餴,或從。府文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音忽,非聲。疑字之誤。
《說(shuō)文解字注》
()脩飯也。脩,各本作滫,誤。今依爾雅音義引正。脩,倉頡篇作。脩之言溲也。水部曰:,汏也。飯者,人所飯也。,爾雅作饙。釋言曰:饙餾稔也。孫云:蒸之曰饙,均之曰餾。郭申之云:今呼音脩。飯爲饙,饙均孰爲餾。詩(shī)釋文引字書(shū)云:饙,一蒸米也。劉熙云:饙,分也。衆粒各自分也。按大雅:泂酌行潦,挹彼注茲,可以饎。箋云:酌取行潦,投大器之中,又挹之注之於此小器。而可以沃酒食之餴者,以有忠信之德、齊絜之誠以薦之故也。此謂以水熱飯,古語(yǔ)云飯。從聲。從卉聲,賁、奔亦從卉聲,十五部與十三部合音也。府文切。
(饙)或從賁。賁聲也。
(餴)或從奔。奔聲也。今詩(shī)字如此。
【漢典】
饙 字源字形
字源演變
| 金文 | 楚系簡(jiǎn)帛 | 說(shuō)文 | 楷書(shū) |
字形對比
內地
臺灣
香港
【漢典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