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旗
- 亦作「旂」。旗幟的總稱(chēng)。古代又指畫(huà)有熊虎圖像的旗。漢賈誼《過(guò)秦論》:「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,天下雲合響應?!?/li>
- 表明;標誌?!蹲髠?bull;閔公二年》:「佩,衷之旗也?!?/li>
- 號令?!秴问洗呵?bull;諭大》:「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,既足以成帝矣?!?/li>
- 星名。左右兩旗各九星?!妒酚?bull;天官書(shū)》:「東北曲十二星曰旗?!?/li>
- 指旗槍茶,綠茶的一種。剛剛舒展的小葉稱(chēng)旗;尚未舒展的嫩芽稱(chēng)槍。宋王安石《送福建張比部》:「長(cháng)魚(yú)俎上通三印,新茗齋中試一旗?!?/li>
- 清朝軍隊或戶(hù)口編制之一?!肚迨犯?bull;兵志一》:「(清初)設四旗,曰正黃、正白、正紅、正藍,復增四旗,曰鑲黃、鑲白、鑲紅、鑲藍,統滿(mǎn)洲、蒙古、漢軍之衆,八旗之制自此始?!挂仓赴似毂婉v地,現在地名沿用。如:正黃旗。
- 屬於滿(mǎn)族八旗的,特指屬於滿(mǎn)族的。如:旗人;旗袍;旗裝。
- 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單位,相當於縣。
- 通「箕」。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?!盾髯?bull;富國》:「則國安于盤(pán)石,壽於旗翼?!?/li>
- 姓?!稄V韻•之韻》:「旗,姓。齊卿子旗之後。漢有九江太守旗光?!?/li>
英語(yǔ) banner, flag, streamer
德語(yǔ) Fahne (S)
法語(yǔ) drapeau,bannière
旗 詳細解釋
詳細字義
名
(1) (形聲,從?,其聲。旗的初文是“?”,象旗幟在桿上飄揚的樣子,後加上聲符“其”。)
(2) 同本義 [bear-figured flag]
旗,熊旗五遊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。——《說(shuō)文》
熊虎曰旗。——《廣雅》
師都建旗。——《周禮·春官》
熊虎爲旗及國之大閱。——《周禮·司?!?/span>
望其旗靡。——《曹劌論戰》
(3) 泛指各種旗幟 [flag;banner]
斬木爲兵,揭竿爲旗。——賈誼《過(guò)秦論》
以爲旗章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
旗所以立兵也,所以利兵也,所以偃兵也。——《管子·兵法》
又如:旗纛(古代軍隊和儀仗隊用的大旗);旗牌(擔任傳遞號令等的武吏);旗鼓(指槍棒等武藝的架式、門(mén)戶(hù));旗頭(旗手);旗麾(將旗)
(4) 表識,標誌 [pennant]。
如:旗亭(酒樓。懸旗爲酒招);旗望(酒旗);旗麾(將旗)
(5) 清代以旗幟的名色作爲區別的兵民一體的組織 [「Eight banners」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]。
如:旗丁(滿(mǎn)族士兵);八旗;旗田(清朝旗人的田地);旗兵(八旗兵丁);旗官(旗人之爲官者);旗校(旗軍的校官)
(6) 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單位,相當於縣 [banner]
(7) 假借爲「箕」?;?。二十八星宿之一 [name of constellation]
壽於旗翼。——《荀子·富國》
詞性變化
動(dòng)
號令 [Order]
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諭大》
常用詞組
旗 國語(yǔ)辭典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(huì )】渠之切【正韻】渠宜切,音奇?!菊f(shuō)文】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?!踞屆啃芑懫?,軍將所建,象其猛如虎,與衆期其下也?!局芏Y·春官·司?!啃芑懫??!居帧繋煻冀ㄆ??!驹]】畫(huà)熊虎者,鄕遂出軍賦,象其守猛莫敢犯也。
又【左傳·閔二年】佩衷之旗也?!驹]】旗,表也。
又星名?!臼酚?middot;天官書(shū)】東北曲十二星曰旗?!驹]】?jì)善煺?,左旗九星,在河鼓左也。右旗九星,在河鼓右也。皆天之鼓旗,所以爲旌表?/p>
又姓?!緩V韻】齊卿子旗之後,漢有九江太守旗光。
又與箕同?!拒髯?middot;富國篇】則國安於盤(pán)石,壽於旗翼?!驹]】旗,讀爲箕?;?,二十人宿名。
又【韻補】葉渠尤切?!景喙?middot;西都賦】乗輚輅,登龍舟,張鳳蓋,建華旗?!鸢础墩f(shuō)文》旗從?其聲,訓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也。旂從?,斤聲,訓旗有衆鈴以令衆也。分旗,旂爲二?!墩滞ā吩疲褐芏Y九旗所畫(huà)異物,所建異名,各有等差。雖旌旄之通稱(chēng),而制度自別,未可合爲一也。
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。從?其聲?!吨芏Y》曰:“率都建旗。”渠之切
(旗)熊旗五游,?象伐星,五,鄭本攷工記作六。熊旗六游,以象伐也。司常職曰:熊虎爲旗。注曰:畫(huà)熊虎者,鄉遂出軍賦,象其守猛莫敢犯也。伐屬白虎宿,與參連體而六星。按記不言虎者,舉熊以包虎。士卒?爲期。期旗曡韻。釋名曰:熊虎爲旗,軍將所建,象其猛如虎,與衆期之於下也。從?其聲。渠之切。一部。周禮曰:率都建旗。司常職文。今周禮率作師,師者帥之誤。樂(lè )師注曰:故書(shū)帥爲率。然則許作率都者故書(shū),鄭作帥都者今書(shū)也。聘禮注曰:古文帥皆作率。毛詩(shī)率時(shí)農夫,韓詩(shī)作帥,見(jiàn)文注。大司馬職:仲秋敎治兵,軍吏載旗。
旗 音韻方言
國際音標 t??i?? 唐代讀音 *ghi?日語(yǔ)讀音 HATA韓語(yǔ)羅馬 KI現代韓語(yǔ) ?越南語(yǔ) c?
客家話(huà) [客英字典] ki2 [沙頭角腔] ki2 [客語(yǔ)拼音字匯] ki2 [寶安腔] ki2 [梅縣腔] ki2 [臺灣四縣腔] ki2 [陸豐腔] ki3 [海陸腔] ki2粵語(yǔ) kei4潮州話(huà) gi5
近代音 溪母 齊微韻 平聲陽(yáng) 奇小空;中古音 群母 之韻 平聲 其小韻 渠之切 三等 開(kāi)口;上古音 黃侃系統:溪母 咍部 ;王力系統:羣母 之部 ;
旗 字源字形
| 楚系簡(jiǎn)帛 | 說(shuō)文 | 秦系簡(jiǎn)牘 | 楷書(shū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