桌 詳細解釋
詳細字義
◎ 桌
名
(1) (形聲。從木,卓省聲。桌字本作「卓」。卓有高而直立之義。後來(lái)人們又根據「棹」是木製的特點(diǎn)另制「桌」字。俗又作「棹」。本義:桌子)
(2) 同本義 [table]
一桌,一椅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聲詩(shī)自序》
(3) 古稱(chēng)幾案
上與講官俗共一桌,真不啻天顏咫尺矣。——明· 文隸《列皇小識》
又如:桌巾(桌布);桌屏(擺在桌上當作裝飾的小屏風(fēng));桌幃(亦稱(chēng)「桌帷」同「桌圍」。圍在桌子邊的裝飾物,多以布或綢緞做成);桌裙(即桌幃)
(4) 計酒席的量詞。如:一桌酒席,三桌客
常用詞組
【漢典】
桌 國語(yǔ)辭典
名
-
可放東西或用來(lái)讀書(shū)、吃飯的家具。如:「餐桌」、「書(shū)桌」。
-
量詞。計算菜餚、酒席、賓客等的單位。如:「五桌菜」、「兩桌酒席」、「三桌客人」。
【漢典】
(說(shuō)文解字未收錄「桌」字頭,請參考「卓」字:)
《說(shuō)文解字》
高也。早匕爲?,匕卪爲卬,皆同義。,古文?。竹角切
《說(shuō)文解字注》
(?)高也。論語(yǔ):如有所立,卓爾。凡言卓犖,謂殊絕也,亦作卓躒。按稽部,特止也。辵部逴,遠也。人部倬,箸大也。皆一義之引伸。覲禮:匹馬卓上,九馬隨之。注:卓讀如卓王孫之卓,卓猶旳也,以素旳一馬爲上。素旳一馬,謂白馬也。鄭意白馬出衆故謂之卓。史記:多叚淖爲卓。早匕爲卓。此上當有從匕早三字。匕同比。早比之,則高出於後比之者矣。匕卪爲卬,皆同意。意舊作義,今正。此與凡云某與某同,意同也。竹角切。古音在二部。
(卓)古文?。漢隸及今隸從?,用古文而小篆廢矣,又疑古文恐是篆文之誤。
【漢典】
桌 字源字形
字源演變
重定向至「卓」。
| 金文 | 楚系簡(jiǎn)帛 | 說(shuō)文 | 楷書(shū) |
字形對比
內地
臺灣
香港
【漢典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