穄 基本解釋
穄 詳細解釋
穄 國語(yǔ)辭典
名
一種形似黍,但性不黏的糧食作物。唐·釋玄應《一切經(jīng)音義·卷一五·十誦律》穄米引《說(shuō)文解字》:「穄,糜也。似黍而不黏者?!?/span>《宋史·卷一七四·食貨志上》:「穀之品七:一曰粟,二曰稻,三曰麥,四曰黍,五曰穄,六曰菽,七曰雜子?!?/span>南朝宋·鮑照〈園葵賦〉:「拂此葦席,炊彼穄粱?!?/span>
【漢典】
《說(shuō)文解字》
也。從禾祭聲。子例切
《說(shuō)文解字注》
(穄)也。此謂黍之不粘者也。黍部曰。者、穄也。呂氏春秋。飯之美者。陽(yáng)山之穄。高注云。關(guān)西謂之。冀州謂之?。廣雅。?、、穄也。九穀攷曰。據說(shuō)文。禾屬而黏者黍。則禾屬而不黏者。對文異。散文則通偁黍。內則。飯黍稷稻梁。白黍黃梁。鄭注。黍、黃黍也。黃黍者、也。穄也。飯用之。黏者、釀酒及爲餌餈酏粥之屬。不黏者、穄。而黏者乃專(zhuān)得黍名矣。今北方皆黍子、子、穄子。穄與稷雙聲。故俗誤認爲稷。其誤自唐之蘇恭始。從禾。祭聲。子例切。十五部。九穀攷曰。簠簋實(shí)爲之。以供祭祀。故又異其名曰穄。
【漢典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