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 基本解釋
● 識
- 知曉;瞭解?!对?shī)·大雅·皇矣》:「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?!?/li>
- 辨認;區分?!妒酚?middot;刺客列傳》:「(豫讓?zhuān)┬衅蜢妒?,其妻不識也?!?/li>
- 賞識;重用?!侗饼R書(shū)·恩幸傳·韓鳳》:「因此被識,數喚共戲?!?/li>
- 學(xué)問(wèn);見(jiàn)解?!杜f唐書(shū)·劉子玄傳》:「史才須有三長(cháng),世無(wú)其人,故史才少也。三長(cháng):謂才也,學(xué)也,識也?!?/li>
- 思想意識?!夺釢h書(shū)•馬融傳論》:“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。”
- 感官知覺(jué)。南朝梁武帝《凈業(yè)賦》:「觀(guān)耳識之愛(ài)聲,亦如飛鳥(niǎo)之歸林?!?/li>
- 知交;友人。唐劉禹錫《元日感懷》詩(shī):「異鄉無(wú)舊識,車(chē)馬到門(mén)稀?!?/li>
- 佛教用語(yǔ)。指思維、認識等精神活動(dòng)的主體?!赌υX止觀(guān)》卷二上:「了了別知名為識?!?/li>
- 副詞。通「適」,指剛才、剛剛?!蹲髠?middot;成公十六年》:「識見(jiàn)不穀而趨,無(wú)乃傷乎?」
- 姓?!度f(wàn)姓統譜·職韻》:「識,《姓纂》云:人姓?!?/li>
● 識
- 旗幟。後作「幟」,指旗幟?!稘h書(shū)·王莽傳下》:「訖無(wú)文號旌旗表識,咸怪異之?!?/li>
- 標記;符號。三國魏曹植《寶刀賦》序:「以龍、虎、熊、馬、雀為識?!?/li>
- 做記號;加標記。指標註以作識別?!抖Y記·檀弓上》:「不可以弗識也?!?/li>
- 記憶;記住?!墩撜Z(yǔ)·述而》:「默而識之,學(xué)而不厭,誨人不倦?!?/li>
- 記載;記述?!稘h書(shū)·匈奴傳上》:「以計識其人眾畜牧?!诡亷煿抛ⅲ骸缸R亦記?!?/li>
- 鐘鼎文字。古代鐘鼎器上凸出的文字。清劉獻廷《廣陽(yáng)雜記》卷五:「識謂陽(yáng)字,是凸出者?!?/li>
- 植物名。通「蘵」,指一種茄科植物?!洞蟠鞫Y記·夏小正》:「三月……采識。識,草也?!?/li>
- 主管。通「職」,指主管職掌?!豆茏?middot;明法》:「百官識,非惠也,刑罰必也?!?/li>
英語(yǔ) recognize, understand, know
德語(yǔ) aufnehmen, erfassen (V)?,vertiefte Inschrift: sich erinnern (V)
法語(yǔ) conna?tre,connaissance,clairvoyance,se souvenir,inscrire,annales
識 詳細解釋
詳細字義
◎ 識
動(dòng)
(1) (形聲。從言。戠( zhí)聲。善於言談,表示有知識,故從言。本義:知道;懂得)
(2) 同本義 [know;realize;be aware]
識,知也。——《說(shuō)文》
君子是識。——《詩(shī)·大雅·瞻卬》。箋:「知也?!?/span>
壹宥曰不識。——《周禮·司刺》
草榮識節和,木衰知風(fēng)厲。——陶潛《桃花源詩(shī)》
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,識衆寡之用者勝。——《孫子·謀攻》
不識有諸?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茍有險,餘必下推車(chē),子豈識之?——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
使汝不識詩(shī)書(shū),或未必艱貞若是。——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識味(知味);識空便(知趣;識相);識道(知聖道);識義(知義理)
(3) 認識 [know;recognize]
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仲永生五年,未嘗識書(shū)具。—— 王安石《傷仲永》
兒童相見(jiàn)不相識,笑問(wèn)客從何處來(lái)。——賀知章《回鄉偶書(shū)》
莫愁前路無(wú)知己,天下誰(shuí)人不識君!——唐· 高適《別董大》
又如:識路(認識道路);相識(彼此認識);識丁(認識字);識認(認識)
(4) 賞識 [recognize the worth of;appreciate]
林識拔同郡 王經(jīng)於民戶(hù)之中,卒爲民士。—— 陳壽《三國志》
又如:識鑑(賞識鑑別);識舉(賞識並舉用);識遇(賞識知遇)
(5) 感覺(jué);識別;辨別 [distinguish]
新婦識馬聲,躡履相逢迎。——《古詩(shī)爲焦仲卿妻作》
何用識夫婿?白馬從驪駒。——《樂(lè )府詩(shī)集·陌上?!?/span>
獨其爲文猶可識曰「花山」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
又如:識寶太師(受賄的貪官);識主(識貨的買(mǎi)主);識真(識別真相);識理(辨認和理解)
詞性變化
◎ 識
名
(1) 見(jiàn)識;知識 [knowledge]
賈生志大而量小,纔有餘而識不足也。—— 蘇軾《賈誼論》
非學(xué)無(wú)以致疑,非問(wèn)無(wú)以廣識。——清· 劉開(kāi)《問(wèn)說(shuō)》
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。——明· 高啓《書(shū)博雞者事》
又如:常識;才識(才能和見(jiàn)識);膽識;才益多者其識遠;識略(見(jiàn)識與謀略);識面(世面);識野(個(gè)人一瞬間在內心中意識所及的範圍或所能覺(jué)知之意念的範圍);識斷(具有見(jiàn)識,並能判斷);識遠(見(jiàn)識遠大)
(2) 佛教用語(yǔ)。思維、認識、判斷等精神活動(dòng)的主體 [sense]。
如:識神(心識,心靈)
(3) 相知的朋友 [bosom friend]
異鄉無(wú)舊識,車(chē)馬到門(mén)稀。——唐· 劉禹錫《元日感懷》
(4) 思想或意識 [thought]
阮公雖淪跡,識密鑑亦洞。—— 顏延年《五君詠》
又如:識想(思想;意念)
(5) 姓
◎ 識
副
(1) 通「適」。剛纔 [just now]
識見(jiàn)不穀而趨。(剛纔看見(jiàn)我卻很快躲開(kāi)了。)——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
常用詞組
基本詞義
◎ 識
名
(1) 旗幟。後作「幟」 [flag]
京師聞青徐賊衆數十萬(wàn)人,訖無(wú)文號旌旗表識,鹹怪異之。——《漢書(shū)·王莽傳下》
(2) 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 [raised words on a bell]
廣西土中銅鼓…周?chē)钭R,其圓紋爲古錢(qián),其方文如織簟。——《嶺外代答》
(3) 通「幟」。標記 [mark;sign]
以龍熊鳥(niǎo)雀爲識。——《寶刀賦序》
又如:標識(標誌)
詞性變化
◎ 識
動(dòng)
(1) 加上標記。後作「志」 [put a mark]
識以柳枝,命本部涉濟。——《金史》
又如:識別(加上標記使有區別)
(2) 通「志」。記住 [remember]
小子識之,苛政猛於虎也。——《禮記·檀弓下》
默而識之。——《論語(yǔ)·述而》
文鏤無(wú)款哀。——《史記·孝武紀》
以計識其人衆畜牧。——《漢書(shū)·匈奴傳上》。師古曰:「識亦記也?!?/span>
賢者識其大者,不賢者識其小者。——《論語(yǔ)·子張》
又如:識念(記憶);博聞強識
識 國語(yǔ)辭典
-
見(jiàn)解、見(jiàn)聞。如:「見(jiàn)識」、「遠識」、「才識」、「膽識」。
-
事物的道理。如:「知識」、「常識」。
-
思想、內在思維。如:「意識」。《南史·卷四·齊武帝本紀》:「我識滅後,身上著(zhù)夏衣、畫(huà)天衣?!?/span>
-
知己、朋友。《梁書(shū)·卷九·王茂傳》:「茂年數歲,為大父深所異,常謂親識曰:『此吾家之千里駒?!弧?/span>唐·劉禹錫〈元日感懷〉詩(shī):「異鄉無(wú)舊識,車(chē)馬到門(mén)稀?!?/span>
-
知道、了解。如:「素不相識」、「有眼不識泰山」。唐·白居易〈琵琶行〉:「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?!?/span>
-
剛才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「識見(jiàn)不穀而趨,無(wú)乃傷乎?」通「適」。
-
記憶、記住。《論語(yǔ)·述而》:「默而識之?!?/span>《文選·宋玉·神女賦》:「寐而夢(mèng)之·寤不自識?!?/span>通「誌」。
-
標記、記號。《漢書(shū)·卷九九·王莽傳下》:「訖無(wú)文號旌旗表識,咸怪異之?!?/span>通「幟」。
〔古文〕【唐韻】賞職切【集韻】【韻會(huì )】設職切,音式?!菊f(shuō)文】常也。一曰知也?!鹃L(cháng)箋】訓常無(wú)意義?!居衿孔R,認也?!驹鲰崱磕軇e識也。
又見(jiàn)識也?!驹?shī)·大雅】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?!咀髠?middot;襄二十九年】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(jiàn)子產(chǎn)如舊相識?!纠献?middot;道德經(jīng)】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?!厩f子·繕性篇】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?!緭P子·法言】多聞見(jiàn)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(jiàn)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
又草名?!敬蟠鞫Y·夏小正】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
又州名?!咎茣?shū)·地理志】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
又姓。見(jiàn)【姓纂】。
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(huì )】職吏切,音志。與誌同。記也?!疽?middot;大畜】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?!緯?shū)·益稷】書(shū)用識哉?!菊撜Z(yǔ)】女以予爲多學(xué)而識之者與。
又【韻會(huì )】器之款鏤爲識?!臼酚?middot;孝武紀】鼎文鏤無(wú)款識?!驹]】韋昭曰:款,刻也。師古曰:識,記也。楊?lèi)踉唬喝姸ξ?,隱起而凸曰款,以象陽(yáng),中陷而凹曰識,以象隂。
又【韻會(huì )】通作志?!局芏Y·春官】保章氏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(dòng)?!距嵲]】志,古文識字,記也。
又【讀書(shū)通】通作幟?!踞釢h·虞詡傳】以采綖縫賊裾爲幟?!驹]】幟,記也。
又【集韻】【韻會(huì )】式吏切,音試。義同。
又【韻會(huì )】表識,謂有所標表,令異日可識知也?!咀髠?middot;宣十二年杜註】楚以茅爲旌識,謂以旌旗爲表也?!厩皾h·劉向傳】不可不識也?!編煿旁]】墓須表識。俱音試。
又【集韻】【類(lèi)篇】昌志切,音熾。義同。
又【釋名】識,幟也。有章幟可按視也?!厩皾h·王莽傳】旌旗表識?!編煿旁]】識讀與幟同。
又葉式列切,音刷?!敬揆?middot;達旨】傳序歷數,三代興滅。大庭尚矣,赫胥罔識。
又葉施灼切,音爍?!咎K軾·毛長(cháng)官詩(shī)】宦遊逢此歲年惡,飛蝗來(lái)時(shí)半天黑。羨君封境稻如雲,蝗自識人人不識?! 炯崱炕驎?shū)作。
識 音韻方言
國際音標 ???? 唐代讀音 *shi?k日語(yǔ)讀音 SHIRU SHIRUSHI SHIRUSU韓語(yǔ)羅馬 SIK CI現代韓語(yǔ) ? ?
客家話(huà) [沙頭角腔] sit7 [梅縣腔] shit7 [海陸腔] shit7 zhi5 [客英字典] shit7 zhi5 [客語(yǔ)拼音字匯] si4 sid5 [寶安腔] sit7 [臺灣四縣腔] siit7 zih5 [東莞腔] sit7 [陸豐腔] shit7粵語(yǔ) sik1 zi3
近代音 審母 齊微韻 入聲作上聲 失小空;中古音 審書(shū)母 職韻 入聲 識小韻 賞職切 三等 開(kāi)口;照章母 志韻 去聲 志小韻 職吏切 三等 開(kāi)口;上古音 黃侃系統:端母 德部 ;透母 德部 ;王力系統:章母 職部 ;書(shū)母 職部 ;
識 字源字形
| 金文 | 說(shuō)文 | 隸書(shū) | 楷書(shū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