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澧
- 水名。指發(fā)源於河南方城伏牛山的澧河,流經(jīng)葉縣、舞陽(yáng)等地,注入沙河?!墩f(shuō)文·水部》:“澧,水。出南陽(yáng)雉衡山,東入汝。”
- 水名。指發(fā)源於湖南桑植的澧水,流經(jīng)張家界、慈利等地,注入洞庭湖?!冻o·九歌·湘君》:“捐余玦兮江中,遺余佩兮澧浦。”
- 水名。指發(fā)源於河南桐柏胎簪山的澧水,西北流注入唐河?!端?jīng)注·比水》:“澧水源出于桐柏山,與淮同源,而別流西注。”
- 古州名。指隋代設置的澧州,治所在今湖南澧縣。唐柳宗元《送南涪州量移澧州序》:“自漢而南,州之美者十七八,莫若澧。”
- 通“醴”。指甜美?!抖Y記·禮運》“地出醴泉”唐陸德明釋文作“澧”。
- 參見(jiàn)“澧沛”。形容雨水充沛的樣子。
- 象聲詞。參見(jiàn)“澧澧”。
- 姓?!稄V韻·薺韻》:“澧,姓。出何氏《姓苑》。”
英語(yǔ) river in northern Hunan province
法語(yǔ) (nom d'un cours d'eau dans la province du Hunan)?
澧 詳細解釋
詳細字義
◎ 澧 Lǐ
〈名、形〉
(1) 澧水 [Li River]。發(fā)源于湖南省西北與湖北省鶴峰縣交界處,向東南流經(jīng)桑植,再向南向東經(jīng)大庸、慈利、石門(mén)、澧縣、津市市,再向南流入七里湖、洞庭湖
又東至于澧。——《書(shū)·禹貢》。朱曰:“出今 湖南澧州永定縣西歷山,至 安鄉縣會(huì ) 赤沙河入 洞庭湖。史記正作醴。”
(2) 形 通“醴”。甘美 [sweet]
甘露降,澧泉涌。——《列子·湯問(wèn)》
澧 國語(yǔ)辭典
-
河川名:? ?源出河南省桐柏縣西北的胎簪山,流經(jīng)沘源縣,南流入唐河。? ?在湖南省,分南、北、中三源:中源出自湖南省桑植縣西北栗山綠水河;南源出自永順縣北萬(wàn)笏山上洞;北源出自龍山縣東北,三源會(huì )合注入洞庭湖。
-
甘美。如:「澧泉」。通「醴」。
水。出南陽(yáng)雉衡山,東入汝。從水豊聲。盧啓切
(澧)澧水。出南陽(yáng)雉衡山,東入汝。南陽(yáng)郡雉,二志同。雉音弋爾反。今河南南陽(yáng)府治南陽(yáng)縣府北八十里有故雉城,漢縣也。前志雉下曰:衡山,澧水所出。東至郾入汝。郾,顏本譌作,云音屋,非也。水經(jīng)曰:汝水,又東南逕郾縣故城北。又東得醴水口。醴水,出南陽(yáng)雉縣衡山,卽山海經(jīng)中山經(jīng)之衡山。馬融廣成頌曰:面據衡陰,在雉縣畍。故世謂之雉衡山。東南流逕葉縣故城北,又東注葉陂,又東逕郾縣故城南,左入汝。按馬融傳注引中山經(jīng)又東三十里曰雉山,澧水出焉。又東五十里曰宣山。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。然則分之爲雉衡二山,合之則單衡山。李賢曰:衡山在今鄧州向城縣北。杜佑曰:北重山在向城縣北,卽是三鵶之第一。又北分嶺山嶺北,卽三鵶之第二鵶也。其第三鵶入臨汝郡魯山縣畍。杜之三鵶,葢卽古衡山也。今澧水未詳。從水豊聲。盧啟切。十五部。此條衡山,非南岳。澧水,非入洞庭之澧水。入洞庭之水,水經(jīng)別爲篇。其字本作醴。禹貢江又東至於醴,衞包始改爲澧。鄭注醴爲陵,云今長(cháng)沙有醴陵縣。馬融、王肅醴爲水名。夏本紀、地理志皆作醴。尚書(shū)正義、史記索隱引楚詞濯余佩兮醴浦,正作醴。水經(jīng)注出雉衡山者,從酉。出武陵者,從水。正是互譌也。
澧 字源字形
| 金文 | 說(shuō)文 | 隸書(shū) | 楷書(shū) |